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俗眼看史记 > 第35部分

第35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嫠�笄椤;侍�蠓⑴�怂担骸ㄋ��颐呛撼�熳哟髀堂弊樱�悴辉诤酰�掖蠛撼�用衲懿辉诤趼穑俊�挥邪旆ǎ�何涞壑挥醒郯桶涂醋抛约旱陌�俗陨绷恕�

汉武帝大概是为了寄托哀思,后来把韩嫣的弟弟韩说接进宫宠幸。然而,汉武帝可不是个专情的人,他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性生活相当的放荡。他的后宫妃嫔数目之众也是破了秦原来的记录,共有一万八千人。

汉武帝不久又开始宠幸太监李延年。李延年本是中山国人,出自〃音乐世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是歌舞演员。他当年因为犯法,又没有钱赎罪,只有处以宫刑,然后被派去养狗。李延年通乐律,会创作,会唱歌,会跳舞,长得容貌俊美,宫刑以后声音更加动听,皇帝见他就喜欢上他。李延年虽然是个艺人,可是考虑问题却很周全,他心知一个太监虽然得皇帝宠爱也只是一时的。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妹妹举荐进宫来,要是妹妹得到宠幸,为皇帝生下龙子,他们李家的富贵也就跟着长久了。

一次晚宴上,汉武帝召李延年唱歌,李延年就唱了首自创的《佳人歌》。歌词是: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一听着迷了,于是问:〃天下竟真有这样的美人儿吗?〃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最喜欢给弟弟拉皮条了,早就和李延年串通好了,于是搭话说:〃有啊,怎么没有。眼前的李延年的妹妹就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啊。〃

汉武帝急忙把李延年妹妹召进宫中,一看果真是个美女,而且还和李延年一样,能歌善舞,还略通音律,是个准三栖明星。汉武帝不但宠幸李延年,更宠幸这个李夫人。李家上上下下都被宠幸,风头不减卫子夫。人家卫子夫家的将军们,比如霍去病,卫青,虽然受宠,但是也善战,为汉朝都是做出贡献的。而李家那个李广利将军却是个窝囊废,除了会打败仗什么也不会,他也照得汉武帝宠幸。李延年也因此当上了全国音乐协会主席,和皇帝同睡同起。

哥哥和妹妹侍奉同一个男人,这还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李夫人受宠几年后,不幸染病去世了,李延年跟宫女又有许多淫乱之事,加之色衰而爱驰,不久他和他的兄弟们就被砍头了。

汉武帝宠幸的妃子也好,宦官也罢,全都是歌女舞者,除了陈阿娇出身高贵以外,比如卫子夫和李夫人这样都是寻常歌女。所以司马迁说:帝王的习性实在是太可怕了。所谓伴君如伴虎,被皇帝宠幸的人早晚会有一天因为皇帝的厌烦而下场凄惨的。弥子瑕就是给这些佞幸之人做了前车之鉴。

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因为长得漂亮而深得卫灵公喜欢。他吃过的桃子,卫灵公也要拿来吃。所以,后来就有〃分桃而食〃的故事。但是,色衰而爱弛,卫灵公后来因为他不再年轻美貌而抛弃了他,并以弥子瑕拿自己吃过的桃子给卫灵公吃的事情为借口把他杀了。

司马迁老先生不过是以此告诫那些佞幸之人终有一天下场悲惨。但是,根据小道消息,汉武帝和霍去病、卫青也是有染的。司马迁先生却在文章最末夸赞他们受得宠爱是因为他们努力进取、很有才能。可见,司马迁就是看不惯那些靠张脸蛋和吹嘘拍马受宠的人!太史公说:帝王宠爱和憎恶的时机太可怕了!从弥子瑕的经历完全可以看到后代佞幸之人的结局。哪怕是百代以后,也是可以知道的。

第五部分 第120节:司马迁:为《史记》而生(1)

第二十章司马迁:为《史记》而生

司马迁这一生很简单,然而却因丰富而深刻。他还在娘胎里时就注定生来不需要思考人生的方向,呱呱落地时脑门上就贴着〃我是来写《史记》的〃标签。他的祖辈都是世代相传的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到了秦朝的时候出了几个叛逆的祖爷爷,一改文官传统,成了皇帝的名将和铁官。对家族的叛逆竟然成了对时代的顺应,因为以前研究天文和历史的祖先还算得上朝廷大臣,倍受尊敬。秦汉以后,这个官职的地位就降到跟皇帝身边的倡优似的。把你当个人吧,你就是个人。不把你当个人吧,你就不是人。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终于拗不过家族基因潜在而强大的作用力,重新捡起了祖辈的旧饭碗,当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往往官位越低,屁事越多。他不仅要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还要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好在司马谈是个正直的贤人,十分博学并且颇有抱负,并不引以为低微。他对其独生子司马迁寄予厚望,从小给他讲历史故事,教他读书还让他实地考察,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