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一起的日子:巨星闪耀 > 第2部分

第2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这一年,他还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由于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讲武堂成为云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1910年7月,朱德被选送到特别班学习。次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被分配到蔡锷麾下,开始了直接追随蔡锷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戎马生涯。

在以后的8年间,朱德全身心地投入到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以及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之中。“誓拼热血铸中华”,“倾心为国志无违”,战功显赫,威震滇川,成为一位爱国名将。

正当朱德吟咏着“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的时候,比朱德小8岁的毛泽东恰恰辍学在家。白天毛泽东同成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帮助父亲记账。但是就在这时,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深深地影响了他。这本同毛泽东同一年诞生的《盛世危言》刊出后,曾重印二十余次,成为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一种书。1895年光绪皇帝看到此书,命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被时人称为“医国之灵柩金匮”,曾对“戊戍变法”起了先导作用。

后来,毛泽东在陕北接受斯诺采访时,回忆起他的青少年时代曾说:“《盛世危言》在我脑子里鼓舞起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在田地上的工作。自然我父亲反对这件事。关于这件事我们常常口角,最后我从家里跑开了。”

1910年,毛泽东离家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行前他还改写了一首诗示父,表达了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当时和毛泽东同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萧三曾借给毛泽东一本《世界豪杰英雄传》,毛泽东读得津津有味,并对拿破仑、彼得大帝、惠灵顿、华盛顿、林肯等人物十分崇拜。他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他在读了一本关于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对国家前途充满忧患意识,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11年,朱德在云南参加起义响应辛亥革命。与此同时,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和奉天的周恩来不约而同地剪掉了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发出了革命的宣言。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之后,还和一些积极分子强行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剪掉了,并且身体力行,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中当了一名列兵。也是在这一年,13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为什么读书”的提问时,发出了他那句“为中华之崛起”的豪言壮语。

1915年,为揭露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湖南一师学生集资编印了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本资料,并命名为《明耻篇》,又回到学校的毛泽东读后不能自已,慨然在其封面上题词:

“5月7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而在天津南开中学,周恩来对袁世凯“忍耻受辱”承认“二十一条”也是痛心疾首,他在文章中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一大批知识精英和激进青年投身其中。这批人随后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和周恩来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和周恩来一南一北,均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毛泽东在湖南创立的新民学会以及所主持的《湘江评论》与周恩来在天津创立的觉悟社以及社刊《觉悟》,都是当时国内有名的社团和刊物。尽管当时毛泽东、周恩来还没有一面之交,但他们志同道合,彼此仰慕,则是可以肯定的。

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代表着他们的五十多名同志,悄悄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光荣与梦想(2)

毛泽东便是这13人中之一。周恩来也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便是周恩来。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位巨星之间世纪合作的第一页由此揭开。中国革命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