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 > 第7部分

第7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第一、我们老了怎么办?光指望退休金已经不现实

想要知道退休之后的各种收入能否满足养老所需,最重要的就要计算“所得替代率”,它是指薪水族退休之后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计算方式很简单,假设退休人员领取的每月平均养老金为1;000元,如果他去年还在职场工作,领取的月俸收入是3;000元,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1000÷3000)×100%= 30%。

在过去已经退休的职场工作者由于当时的利率尚高,通胀仍低,财富累积较快较稳,因此所得替代率通常能够维持在60%到70%左右,因此,在正常情形下,他们仍旧能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但是现今环境不同了,物价年年涨但薪资的成长幅度远远跟不上物价飚涨的速度,按照目前的状况分析,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到退休的时候顶多只能维持30%-40%的所得替代率,你把现在的薪水缩减2/3,就知道你靠退休金养老是什么滋味了。

第二、购屋成本升高,但薪资成长维持原地不动

购买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我们收入增长的幅度。根据统计,工薪阶级如果要靠薪资买套房子,可能需要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筹备完整购买房子的资金。然而大多数人不可能一下子备齐买房子的全部资金,如果购房的时候只准备了10%的自备款,加上每月支付的贷款利息,对很多职场新鲜人与上班族来说,将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如果更换工作或万一固定收入中断,将面临很严重的资金短缺,对多数只领一份死薪水的上班族来说,要吃饭、要坐车,还要养孩子,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了。

第三、教育费用飙涨,工作机会愈来愈难找

近年来大学学费不断调涨,让很多工薪阶级的父母亲都大喊吃不消。

现在上大学,有媒体笑称:“说计划不是计划,说市场不是市场。”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学好上,但是没钱不行。即便辛辛苦苦攒了钱付了学费,也顺利毕业,还要接着面临更困难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项对全国近百所高校所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指出,目前国内六成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有的是真的没有办法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工作,有的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职场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很多公司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往往招聘人数不多的工作岗位,光是寄来的履历资料与前来应聘面试的人就成千上百。姑且不去争论就业与失业的问题是否来自于国家经济过快发展产生的过渡期矛盾,总之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就业人数创纪录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而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大约1200万个,但新增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2400万人。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挤压,就业竞争也会更加剧烈。

理财六部曲:人生不同时期的理财规划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中信出版社作者:曾志尧

既然我们可能遇到这么多层出不穷的考验,可见从经济独立开始,就要进行有计划的理财。我们如何在有效规避理财风险的同时,做好人生各个时期的理财计划呢?一般情况下,人生理财的过程要经历以下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单身时期:从进入职场到成家立业,这时候自己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理财的重点应当以积累未来成立家庭所需资金为重,所以务必以追求正职收入的稳定为首要目标,行有余力的话,再进一步拿出部分储蓄进行投资,增加投资理财的经验。另外,此时保费的计算相对较低,年轻人不妨为自己买点人寿保险,减少因意外与疾病导致收入减少或中断时,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对于这个时期的投资建议,我认为不妨将积蓄的65%投资于长期投资报酬率较稳定的股票、基金等金融商品,不要太积极地操作;15%选择定期存款;10%购买保险;10%留作活期存款,当作生活上的紧急支出。

第二阶段、成家时期:成家立业到孩子出生的这段期间,虽然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趋于稳定,但是相对地各项支出也比较高,例如结婚费用、购买房子的头期款等等,如果夫妻双方都有收入,这对资产的累积将有加乘效果。这个时期的理财重点应该放在合理安排家庭建设的费用支出上,稍有积累后,可以选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