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8部分

第8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陈逸飞把1980年至1991年的创作称为第二个创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可以称之为陈逸飞的第二个创作阶段。他认为在美国的这10年是他艺术技巧的巩固期,在艺术上更加精耕细作,个人风格更明晰更丰富。如果说陈逸飞在第一个阶段的绘画创作更多地受到前苏联艺术的影响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在美国为主的创作则更多地受到欧美绘画艺术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陈逸飞在海外生活和创作的这些年,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味了中华文明,这也体现和沉淀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蒋祖烜在叙述陈逸飞人生历程和艺术历程的时候,对画家第二个创作阶段的创作是这样评价的:“陈逸飞最早萌发在作品中的崇高、悲壮的美感是易于从他的成名作《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中领略的。后来,陈逸飞的笔触集中在女性身上,从西方当代女性的典雅到近代东方女性的华贵直至藏族女性的执著,尽管面貌各有不同,时代、气质、服饰,乃至形体与面容差异甚远,但无一不是渗透着优美的古典风韵的理想人物。有的批评家批评陈逸飞浓厚的‘怀旧’意识,认为陈逸飞带给人们的是一幅虚幻的图景,是被剥离了历史语境的图像。以优美的姿态向人们招手微笑,并告诉你旧的就是美好的。但是,在我看来,陈逸飞油画即便是对旧时人物、场景、故事的描摹,也暗示着某种以今天作为参照的对比。‘海上旧梦’系列就是一个可供剖析的个案。作者在表现旧上海的富户豪门醉生梦死时,无疑是持明显的批评性倾向。而‘水乡系列’尽管也是追忆过去的岁月,则完全可以从中观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理想的歌者——读陈逸飞》,《理论与创作》1999年3月)蒋祖烜曾广泛搜集和阅读过有关陈逸飞的文章和资料,并编成《神话陈逸飞》一书交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蒋祖烜仔细研读过陈逸飞的作品,还多次前往上海与陈逸飞进行访谈交流,因此他的评价值得重视。

陈逸飞第二个创作阶段的绘画成就,具有风格的深层次一致性与风格的延伸性求变性。其实,在艺术家那里,这风格的两面总是会趋于一致的。

第六章 重返申城弄画笔(1)

(1992年5月—2005年4月10日)

1992年5月,陈逸飞回国准备下一轮的油画创作,他在上海为油画创作拍摄一批素材像带,拍摄中发现应该拍的东西很多,越拍越多,便想起用这些素材拍一部电影。这电影一拍就是一年半;从此便留在了上海,开始了以国内为发展重点的阶段。

重返上海

人们一直把陈逸飞划分在中国当代画坛的海外军团那个方阵。彭利铭在《成就显赫的海外军团》一文中说:“当今画坛,海外群体是一支绝对不可小视的军团,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丁绍光、陈逸飞、石虎、徐希、宋涤、朱军山、柯良、田雨霖以及回国定居的杨明义、史国良等。他们虽然大多数是单兵作战,艰辛地开拓着自己的艺术和市场,却为了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报》2000年7月31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陈逸飞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是美籍华人。

这不影响他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实际上,陈逸飞自上一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本上是据守国内,以上海为中心,向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进击。

陈逸飞总是在辉煌的时刻实施战略转移,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把着重点移到国内。

他前往美国发展的时候,也是他在国内取得重要艺术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刻。70年代,陈逸飞以他的《红旗》、《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进入到中国美术的前沿地带,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人们正期待着他奉献更重要的美术作品,他却开始了更加宏大的构想,暂时停下手中的画笔,到美国像普通大学生去留学一样,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一个在国内已经有成就有名气的画家,完全可以一边创作一边享受生活,可他却要求自己从零开始。

到90年代初期,经历10年的艰辛开拓和积极进取,陈逸飞在美国甚至整个欧美都立住了生活的脚跟,取得了艺术地位,稳稳地进驻了艺术市场。

陈逸飞经常到国内探望亲友,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交流艺术。回来的次数多了,走的地方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陈逸飞发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发生了全面的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经历过10年###的他,感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