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陷落异星 > 第36部分

第36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是不是有点可惜了。

是的。不过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毕竟是1亿多年前的老古董了。从那边采样过来是一回事。把人送过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哪就这样完了?

不跟你父亲谈这些事情吗?

他现在完全不问政事。

见冰乌苔眼神中充满期待,蒺藜略微透了点口风:我们都老了。你们可是津卡玛未来的希望。新机器总是会比老机器好啊。

听到这话,冰乌苔眼睛一亮。但是蒺藜却再不多说一个字。冰乌苔暗自思索,却不得要领。顿感世界之大,非某人可以左右。即便如自己这样的地位,也还是有许多无法知道的事情。

出了会议室的大门,蒺藜就看到走廊尽头的门外,等候着冰乌苔的护卫。这个冰乌苔可是异类。他不单拥有津卡玛远征军提供的官方护卫,还随身带着自己的私人护卫。这在津卡玛也算是个希罕事了。握手告别后,蒺藜看着冰乌苔离去的魁梧背影,心中一时思绪万千。多少人一生也认识不了几个巨富显贵,可是他却一出生就被这些人簇拥着。这就是幸运吧。蒺藜转身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一点也没想到自己也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面对冰乌苔背影所发出的感慨完全是因为对冰乌苔的欣赏。事实上,他甚至曾经一度动过把女儿嫁给冰乌苔的想法。不过,后来他自己给否掉了。那样做当然是错误的了。女儿的生活绝对不能因自己的意志而转移。津卡玛文明的精髓就是自由意志。如果个人不能遂行自由意志。那么这个社会再有秩序,也不过只是行尸走肉而已。每当他想到这些问题时,就感到那些原始的,本能的力量仍然根植在内心的深处。那暴虐的,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黑暗的宇宙把光明团团包围一样,笼罩着人性理智的光辉。这是个真正永无休止的战场。在每个人的心中,本能的兽性和人性的良知不断的搏斗着,谁也无法取得永恒的胜利。然而良知,似乎总是一个人较好的归宿。良知是最接近神性的了。杀戮则是最迫不得已的事情。

次长,联合执政办公室来电话找你。副官的出现打断了蒺藜的思绪。他走进自己办公室,拿起了电话。

当冰乌苔回头看时,走廊里已经不见了蒺藜的身影。在护卫的跟随下,他乘上了近卫军本部的专用电梯。今次参加会议,他是坐自己的私人舰船来的。城际隧道的通行时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那太漫长。从玫瑰城到这里,不同于到邻近的城市,比如狐套居住的黄金城。从51区到这里来,可是路途遥远。如果放在过去,蒺藜留自己,简直是求之不得。可是现在,他心里装着一个人。一天不见她,心里就会痒。一想到百合,他又想起了今天会议上的事情。他决定什么也不说。如果这些人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告密者,是很容易被查出来的。没必要为这些小事暴露自己。等议案递到众议会的时候,消息自然就会传开去。这样的情报大可不必急。倒是?他突然清晰的意识到在即将走出会议室时,蒺藜话中隐含的意义。新机器总是会比老机器好啊。难道说,近卫军正在秘密研制新的时空隧道终端?很有可能啊!他这一闪念间,电梯也停了下来。

近卫军在70区同样拥有自己的专用港口。冰乌苔的私人舰船就停泊在这里。称之为舰,是因为它装备有自卫武器。所以,这艘船虽然是冰乌苔个人出资建造的,却有一半远征军战舰的血统。身为装备部的主管,他算得上是假私济公的模范了。

坐进快艇后,冰乌苔还在想刚才悟到的情报。蒺藜叔叔果然是那个意思吗?如果确实。新的时空隧道终端什么时候竣工?或者已经竣工,又什么时候启用呢?位置又在哪里?他发现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快艇潜入海中。港口的照明设施把周围的海水照得的尤若水晶宫殿。停泊在海底的舰船亮着航灯,舰身有近卫军两艘巡逻艇首尾相接那么长。外形优美,看上去更像一艘豪华的游艇。显然它主要的功用不是战斗,而是要彰显一种时尚的个性。

登上舰船后,冰乌苔下达了起航的命令。线条迅猛造型华丽的舰船起动了。海水渐渐的似乎越来越黑暗。港区的灯光也无声无息的在视线里消失。当船首轰响着穿出水面时,在海上掀起了巨大的浪花。在水面航行了片刻后,船飞离了水面。引擎加力后,瞬间便消失在了灰冷昏暗的天空中。

冰乌苔看着舷窗外黑暗的天空,心中有一种难言的苦闷。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向光性。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即使是再龌龊的人,一旦接触到美好光艳的事物,也会眼睛一亮,被深深的吸引。这也许就是生命在雅蓝星上诞生的原因吧。他想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