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西藏之水救中国 > 第1部分

第1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序:提倡科学争论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南起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水是不可替代的生命之源、生存资源。中国是个贫水国,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老天爷的厚此薄彼在造成我国整体上水资源匮乏的同时,更使中国北方严重缺水,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沙尘暴愈演愈烈,沙化速度相当惊人,致使我国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沙化面积占18%。新疆的胡杨林大片干枯,罗布泊成了沙海中的凹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不少地方如今成了“抓把黄沙飞天下”的浩瀚沙海。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生存?

如何摆脱中国北方的水危机?怎样解决中华民族缺水这个心腹之患?

民间水利专家郭开提出的南水北调“大西线”引水方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希望。大致设想:引雅鲁藏布江水,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简称雅黄工程。计划年引水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水量。经青海湖调蓄,自流入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经岱海调蓄,自流入东北及晋、冀、京、津等;通过给黄河补液,满足陕、豫、鲁等地的需求。

这个计划倘若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带来诸多好处。

80多岁的老部长周子健从人民日报《内部参阅》上看到了郭开的“大西线”引水方案,他向党中央写了封荐举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1998年5月24日,*就此信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我国水的资源大为短缺,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已有若干方案,现又接到子健同志来信并所附人民日报《内部参阅》上郭开写的《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一文。批示强调,对南水北调方案,“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

但是,对于郭开“大西线”调水方案,在专家队伍里却存在不同反响,在职能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支持者,评价很高。反对者,为数不少。

反对意见主要观点是:“西藏没那么多水可引”,“自流入黄河不可能”,“施工难度大”,“天方夜谭”,“没讨论的必要”。这些反对意见,有些显然缺乏根据。比如自流问题,源头朔玛滩水库海拔3588米,引水渠入黄河处3410米,千把公里流程,落差170多米,怎么不能自流呢?关键的关键是,用爆破方法堆石垒坝可不可行?长距离的隧洞能否打通,技术上有没有问题?你没有调查验证就给人家否了,不是科学态度。科学嘛,应提倡争论,重在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持科学,其实就是支持论证。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过问下,一支由爆破、隧道、水利、地质、气象、建筑等方面的11名专家,加上中央电视台记者,组成了“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进行了1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他们从雅鲁藏布江的调水源头朔玛滩开始,沿着“大西线”,一直到与黄河交汇处,沿途重点考察了水资源状况、引水路线和相应工程等,并以沿线江河的水文资料、地理特点为依据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郭开的“大西线”引水方案是可行的,引水量也是可靠的。通过实地考察,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统一共识,就连开始时持怀疑态度的专家,也都表示赞成和支持。

2000年10月,我在政协礼堂听取了考察队的汇报。考察队长何广沂是爆破专家,有“爆破大王”之称。他在汇报会上说,整个工程的大坝现场他都看了,坝址选择得相当好,两岸壁立千丈,搞堆石坝很容易。隧道专家的名字我忘了,他也在会上说,“大西线”关键地段石质好,打隧洞有把握。

听取了专家考察队的详细汇报后,我心里有底了,曾向*同志当面汇报说:“‘大西线’调水工程,我们这代人不做,下一代也要做,总有一天会有人去做的。”

我觉得,对这样一个工程浩大的调水方案,有不同看法甚至反对,是正常的,也是好事,但不能过早地否定或肯定。应通过实地勘察,反复论证,选比择优。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没有经过对比论证,就轻易进行否定,这是不正常的。正因为如此,我和阴法唐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前夕联名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成立由多部门、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班子,对“大西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