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世界通史 > 第21部分

第21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围墙。每隔100多步就有一座碉堡,墙外还挖了很深的护城壕。城北金角湾的入口处,有粗大的铁链横锁水面,任何船只都难以进入。城东城南面临海湾,敌人很难接近,但即使在这些地方,他们也筑起了坚固的城墙。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城的劲头也很足。国王穆罕默德二世除了严格训练军队,加紧筹集粮草以外,还特地用重金聘请工匠铸造攻城的重炮,建立了庞大的舰队。他召集专门人员反复研究君士坦丁堡的地形和设防,策划了各种攻城的战术。

在这种决一死战的气氛中,1453年,战争开始了。

最初,土耳其人想从西面强攻。穆罕默德二世派了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水陆并进,大炮齐鸣。但是,在硝烟弥漫中,君士坦丁堡的高墙巍然不动,土耳其军队被阻在护城壕外。接着,土耳其人又把许多大木桶推入壕内,想借以填平深壕。不料,他们遭到了城中炮火的猛轰,不得不退了下来。后来,土耳其人打算挖地道,穿过护城壕和城墙,钻进城内,又被拜占庭人发现。他们用火药炸毁了未完工的地道,土耳其方面死伤了很多人。

土耳其人决定使用攻城塔车,在车上筑起塔堡,外面包着三层厚厚的牛皮;车上有炮火和弓箭手,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他们把这种攻城塔车推到城门边,以为可以突击致胜,结果,在城里猛烈的炮火下仍然没有成功。这样一来,从西面强攻的计划都失败了。

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虚实。他发现,北面的金角湾水面不宽,拜占庭人的防备主要依靠横江铁索。如果能绕过铁索,从水路偷袭登陆,就可能打开一个缺口。可是,怎样才能使舰队绕过铁索到达城下呢?这是个难题。穆罕默德二世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在金角湾对面,有一个加拉太镇,当时由热那亚的商人据守着。穆罕默德二世派人去买通了这些商人,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了一条陆上船槽。这真是个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办法。船槽是用坚厚的木板铺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涂上很厚的一层牛羊油脂。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硬是把80艘战船一艘一艘地从木板上拖运了过来,集中到金角湾的侧面。陆上行舟的办法帮助土耳其人绕开了铁索,进入了金角湾。他们又搭起浮桥,来到了北城墙外。

一天早上,80艘土耳其船一齐用炮火猛烈轰击城北的薄弱防线,拜占庭人被这突然的打击震惊了。他们急忙从西线调兵增援,虽然暂时堵住了土耳其人,西面的防守力量却被削弱了。

将近两个月的苦战,已经使孤城中的军民疲惫不堪。土耳其人却一再增加援军,并且拿出许多新的大炮,集中火力猛轰城门,终于在炸毁一段城墙和相连的四座碉堡以后,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了。

你一定会奇怪:千年古国的拜占庭,一向号称繁盛强大,怎么会这样轻而易举地让土耳其人把首都包围起来,又失守了呢?其实,拜占庭的衰落早就开始了。它的周围一直存在着强大的敌人。这些敌人不断地侵扰财富充足的拜占庭:阿拉伯人、东欧的斯拉夫人、西亚的土耳其人,甚至欧洲的基督教国家,都来趁火打劫,把这个庞大的帝国搞得难以应付,国土一天天缩小下去。到13世纪末东方出现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以后,拜占庭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难抵抗强敌的入侵了。土耳其人步步进逼,拜占庭军队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孤城。

如今,君士坦丁堡也落到了土耳其人的手里。穆罕默德二世得意地向他的士兵们说:我给你们一座宏伟而富庶的名城,古罗马的国都,世界的中心。你们快去做这座世界名城的征服者吧!土耳其军队发疯似地向城里冲去,可是城里的军民仍然严守阵地。土耳其人两次猛攻,都不能冲入城内。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亲自指挥军队,发动了第三次冲击。君士坦丁堡终于陷落了。昏庸无能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被打死;全城居民和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没有人投降,连妇女小孩都参加了搏斗

土耳其人破城以后,大肆掠夺3天。东罗马帝国的王宫、教堂和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残存的居民有6万人被降为奴隶。不过,土耳其人并不打算彻底毁灭这个城市。他们把它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思是伊斯兰之城),作为自己的国都,并且以它为中心建立了土耳其帝国。直到今天,伊斯坦布尔还是沟通亚欧两洲的一个大城市。

49。三只小船的司令官

5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三只小帆船在白浪滔天的大西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