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三国董卓大传 > 第225部分

第225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又有何用?”

董卓军众将正争论间,一名经过特训负责通讯的传令兵冲进来,“军师,各位将军,大王传来急电,对我军做出指示。”徐庶等人忙接过细看,见上面只有几排字:“不许屠杀无辜百姓,必须在本月二十八日之前打下汝南,做为孤送给伪王刘备称帝的礼物。”

看完康鹏这封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电报,徐庶和马超等人立即愁眉苦脸,沉默了良久,马良方才说道:“如果能把敌人诱出城,我军再让骑兵从侧面突袭敌军后队,正面部队就可以救出百姓,那我军必胜无疑。”

“问题是,诸葛玄早就防着我们这招,己经将汝南四门封死,摆明态度不肯出战,如何能将敌军诱出城来?”张任皱眉道。

董卓军众文武商议良久,始终找不出破城之策,不知不觉间,天己全黑,众人腹中饥饿,马超便命伙军张罗筵席,在大帐中宴请诸将,众人皆从,仅有压力沉重的徐庶无心进食,告病回帐休息,马超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强留。直到初更,徐庶仍然在苦思破城之策,无法安眠,素性引一二十人巡营,借以释怀,

深夜的大营无比安静,仅有巡逻队的脚步声与木材燃烧时发出劈啪声在营中回响,而在远处的汝南城上,百姓们的哭泣声和叫喊声不断在夜空中回荡,依稀还能听到刘备军士兵的叫喊,“你们挨饿,就是城下的董贼军队害的,等大王的军队把董贼的军队打跑了,你们就有饭吃了。”

“如果你们的伪王真的能让百姓吃饱饭,也不至于拿百姓当挡箭牌了。”徐庶仰天长叹,“汝南城驻进四十多万人,不要说粮食不够,恐怕喝水都困难。水?水?水?……”

水!徐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忙抬头看天,见万里无云的夜空繁星点点,银河璀璨,很明显,短时间内天上是不会下雨的,而且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气候干操,水分更容易蒸发。同时徐庶还清楚的记得一个情报,汝南一带缺乏地下水,开井极少,百姓饮水与灌溉用水,全靠附近的淮河支流引用!

“传令下去,立即给我组织军队。”徐庶突然哈哈大笑,又跑又跳的高喊道:“马上给我截断所有流进汝南城的河流沟渠!再给我准备石脂水和投石车,给我烧汝南城!”

一个时辰后,董卓军的一千五百辆投石车全部出动,从四面逼近汝南城,在此之前,数万董卓军士兵己经背着麻袋土包出发,寻找所有流进汝南城的河流沟渠,每找到一条河流沟渠,董卓军士兵立即用麻袋装土填塞,又开挖水道,使水流改变,人多力量大,董卓军的投石车布置到位时,所有流进汝南的大小水道己经被全部堵塞,一滴水都休想流进汝南城中。

三更过后,夜风渐起,更方便了董卓军的行动,而董卓军的大规模行动引起的动静,早有人报告给熟睡中的诸葛玄与刘备军大将龚都、刘辟,诸葛玄等人不敢怠慢,慌忙命令多押百姓上城,又匆匆赶到城上查看。刚到城上,诸葛玄等人就看到董卓军的投石车己经压低了投勺,还集结有大批的弓箭手,显然攻城在即,诸葛玄不由大惊道:“马超和徐庶疯了?城上这么多百姓,他们不想要豫州民心了?”

诸葛玄话音未落,远处己经传来一声大吼,“投掷!”投石车低压的投臂突然变得笔直,大量木捅凌空飞出,“火药捅!”诸葛玄和龚都等人第一反应是跳入长盾掩护中,甚至连他们的头顶都有长盾遮蔽,以免被火药桶凌空爆炸后乱飞的铁钉和铁片击伤,城上百姓哭士兵躲,顿时一片大乱。

出乎诸葛玄等人的预料,董卓军投来的火药桶并没有砸在城墙上爆炸,而是直接飞过城墙顶飞入城内,落在城中砸得粉碎,但还是没有一个火药捅爆炸,刘备军正莫名其妙时,投石车投的第二波木桶再次飞来,仍然飞到城中砸得粉碎,除了几个倒霉蛋被砸个正着外,几乎没伤到任何百姓。如此三四波后,董卓军弓箭手在盾牌手掩护下突然靠近城墙,对着城上乱放一波火箭就立即退开。

董卓军的弓箭手仍然是对着城中放箭,少许几支力度不够的火箭落到城墙上也没伤到几个人,但火箭落入城中,城中却立即燃起冲天大火,诸葛玄连忙命令士兵组织城中居民救火,以免烧到粮库,但夜风呼啸,转瞬间小半个汝南城就火光冲天,并且有蔓延之势。而让诸葛玄目瞪口呆的是,董卓军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收起投石车与集结军队,看来有退兵的趋势。

“徐庶和马良在搞什么名堂?”诸葛玄看着己经收兵回营的董卓军发呆,心中无比诱惑诸葛玄可以肯定这是徐庶或者马良的诡计,但诸葛玄不明白的是,董卓军这么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