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伴我独行 > 第38部分

第38部分(第1/2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事先设定的时候这几条线都埋好的,但实际写的时候因为篇幅所限啦或者写到后面没耐心啦等种种原因展开地不完全,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下面说说人物好了,首先当仁不让就是秦子墨了。作为本文的灵魂人物,几乎所有的剧情点都围绕着他发生,作为一个有严重心理疾病又放弃治疗的中二少年,他在本文中完成了自我分裂——自我毁灭——还有自我救赎三个阶段。

他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来源于对自己的恨,一出生就没有父亲,8岁被母亲遗弃,12岁那年为了不让自己和弟弟流落街头而选择和房东上床,因为年少时的种种经历导致他的心理很扭曲,他觉得自己是肮脏污秽的存在,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所以他“自我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潜意识里他把孪生弟弟子溪当成那个分裂出来的自己,他是污秽的那一半,子溪是纯净的那一半,两者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自己。

文里形容他对子溪的爱是“自私而狭隘”的,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没有把子溪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爱,而他一直在用一种病态的方式来保持子溪的纯净,他希望子溪上学、工作、娶妻生子,都是为了在他身上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到了后来,他对子溪的独占欲越来越强,他已经到了不能容忍子溪和任何人接触的地步,因为他不能容忍其他人污染到子溪,甚至连他自己也不行,后面他也有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选择了逃避。

可以说,他对一切事物的恨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恨上,他对子溪的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爱上,他就是个自私又矛盾的精神分裂少年。

至于自我毁灭的阶段,则是指他对秦默展开报复的阶段,前面说过,他对一切事物的恨都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恨上,他是真的恨秦默吗?答案应该是有一点的,如果不是从小没父亲,他和子溪也不用过得那么辛苦,但这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造成他滔天恨意的,是因为秦默那个给了他生命的人,是一切污秽的源头。

秦子墨曾当面质问秦默为什么要生下他?他的父亲秦默是一个凶残的毒贩,他的母亲赵晓曦是一个□,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自己,他恨这两个给了他生命的人,他想从根源上毁灭那个污秽的自己。

西游记里有一个段落,孙悟空的六意“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化身成六个强盗来打劫他,孙悟空一棒子把他们全杀了,从根本上消灭了自己的六意。当然这是神话故事,秦子墨自然没有孙悟空那么高强的本领,他只是个普通的肉体凡胎,他选择自我毁灭的方法就是报复,表面上他报复的是秦默,其实他报复的还是自己。

最后的自我救赎,这就不用多说了,从一开始的逃避、纠结,到后面受到诸多事情影响开始慢慢动摇,再到小戴被炸死之后的茅塞顿开,最后和子溪一起回到起点,被子溪的爱所感化,所救赎,这中间都是他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说是自我救赎也不为过。

秦子墨这种类型的角色我以前没尝试过,我以前写的主角大多是那种身世悲惨,但乐观坚强的励志少年,像这种三观不正的深井冰少年还真没写过,写的过程中觉得挺爽的,数度心想:本来觉得张沐晨挺作的,结果跟他一比张沐晨简直就是宇宙无敌乖宝宝,这故事告诉我们有病千万不能放弃治疗。

文名之所以叫伴我独行,因为全篇都是在讲述秦子墨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这个世界里,他注定是个寂寞的独行者,不过所幸文章的最后他被救赎了,漫漫长路上终有人伴他独行。

第二个讲一讲秦子溪吧,他就是为了秦子墨而存在的,如果说秦子墨的爱是自私而狭隘,那他的爱就是温柔而强大,他可以包容哥哥的一切,奉献自己的所有来救赎哥哥的罪孽,哪怕是生命在在所不惜。他的性格和秦子墨恰恰相反,秦子墨是外表温和斯文,内心自私凉薄,秦子溪是外表孤僻冷漠,内心温暖善良,他对除了哥哥以外的其他人也都是有爱的,比如关颖和程风。

关颖和他非亲非故,仅仅只是因为暗恋过他,在她家里遭逢大难的时候他就拿出不多的积蓄帮助她,五年中也时常去精神病院照顾她,可见是个很念旧情的人。程风曾经对他做过那样的事,还害他染上了HIV,但是在程风低潮期的时候他也不忍离弃,程风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只有他会去探望。

关于他和程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点纠结,程风把他当成子墨的替身,而子溪也渴望从程风的身上寻找哥哥的影子。子溪是这世界上最了解子墨的人,这从他一开始就能感觉到程风和子墨身上的气息一模一样就有体现了,他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