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商道如水 > 第25部分

第25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数百亿的产业链,每年大约产生6亿元利润,只够勉强偿还银行贷款,但加上德隆每年产生的巨额管理费用和民间拆借资金成本,德隆的入不敷出就成了最终结果。最后,脆弱的链条只是一环崩裂,就满盘皆输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李嘉诚以他数十年的商业经验,为那些沉湎于多元化策略中的领导者指点迷津。他说,领袖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心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概念简单扭曲为叫人迷思的“四两拨千斤”,教人以小博大。聪明的管理者专注研究精算出的是支点的位置,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达到较好结果的核心。这门功夫倚仗你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力,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之层次和次序。很多公司只看见千斤和四两的直接可能,而忽视支点的可能性,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

那么,“支点”在哪里?

国内的企业谈起多元化,动辄拿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说事儿。实际上,GE虽然是一家成功的多元化公司,但它成功的理由并不在于它有多大的规模及占有多少行业种类,而是在于它拥有自己合理的“支点”聚合——统一的战略制订、执行标准与体系以及比较完善的企业文化。多元中的各个单元,在共同的商业模式、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覆盖下实现有机地融合,绝不是一般性的叠加关系。

比较而言,海尔的多元化道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张瑞敏提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他的思路是,我们立足于先把一个产品做好,有了这个名牌效应,再向其他产品扩张。所以,我们从冰箱到冰柜,再到空调、洗衣机,都没多大问题。但每上一个产品,要打海尔的牌子,必须经过内部认证,这个认证分5级,有的产品差不多过了一年之后才打海尔的品牌。这样,海尔每推出一个产品,消费者就觉得跟海尔原来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名牌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家电产品的相关度较高,所以家电产品的多元化虽然使得总成本是上升的,但分散到每一个产品的成本是下降的。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内心深处就抱着这种侥幸心理。但张瑞敏却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所以,他给海尔的多元化经营制定了两大原则:第一,先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行业经营。第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3名。

喝水还是挑杯子?(3)

以纵向排列、实行产品的跟进式推进,是海尔多元化经营“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又一策略。占领国内市场是这样,占领国际市场海尔也准备这样。排在这个金字塔形阵列第一位的,无疑是海尔冰箱,随后是冷柜、空调、洗衣机,然后是微波炉、热水器、电话、彩电、传真机等等。张瑞敏说:“这种纵向排列就像一把尖刀,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最有效地减少杀伤。”

实际上,海尔实施的是“专业化”的“多元化”,多元化经营中包含着更多的专业化经营的成分。

宁高宁出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后,许多人都猜测,一向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宁高宁会把这种惯性带到中粮。但事实却与猜测相左。

在一次中粮内部的高层战略研讨会上,宁高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思想:一、从中粮现有的资产和架构上讲,中粮的定位没有很多选择,就是要有限度、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二、中粮的行业战略是一个投资资产组合管理的战略,不是一个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产品竞争战略。这种理念最终达成中粮管理层的共识。

中粮集团随后下发的《中粮集团党组关于集团使命和战略加快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解释了这一新理念:在“有限度”方面,中粮今后不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将慎重,集团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好主营业务”;在“相关多元”方面,中粮虽然有分类和多元,但行业之间一定要具备相关、协同性,有逻辑关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在“专业化”方面,中粮的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形成自身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找准行业标杆,明确自身定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在自身行业中形成行业领导地位。

张瑞敏和宁高宁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使从河流的干流派生出若干支流从而形成“多元流”,但干流业已形成的博大势力和充足养分也会随时影响和供应那些支流,这样,支流被土壤彻底吸收或被太阳和空气蒸发掉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