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例如:百度百科中的“哲学观”,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后可能叫做曾经,下同,好像是一篇学生作文,用来反映自己的哲学观,这好像不太相集,能看出的人很多,危害还比较小。
再例如:百度百科中的“诺斯替”吧,这是一个教派,其思想不是单一的一个,即便是同一时期,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有多个不同的解释,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其思想可以看成在一段时期内按照一定区分方法归结的在一起的各个流派思想的总和。
这可以参考:《神的历史》【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P116诺斯替派(gnostikoi)。
而发布者好像把自己的论文发上去了。虽然他的论文是有道理的,引用的和自己的观点都不错。但是放在这里就不恰当了,相反很有可能造成误解。不知道发布人是真正地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接下来就不举了,甚至我发的百科词条也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这不能怪发布者,谁都会大意的。只是看的时候或者发的时候留点意就是了。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情况。
某人对另一人说,帮我来开门。对于受命令者来说,他不知道门是否上了锁,他可能不确认而直接去开,也可能确认一下后再去开,或者是去寻找钥匙,拿了钥匙后再去开,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由于一般认为人的思想不是能够直接交流的,而通过其他的形式,例如:言语、动作、文字、符号等间接的方式必然造成交流的不完全性。那么这个命令者,实际上并没有使自己心中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确定到足以让受命令者心中产生同样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本质造成的必然。
如果命令者把他的对象,受命令者当成了一个超然的存在,完全不受人类本质的限制,可以先知先觉地知道他心中所想的,甚至是他心中也不知道的,并以其行为完美地符合他心中的要求,这样就会发生误解,而抱有这种心态的严重程度将决定发生误解的概率的大小和严重的程度。
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命令者的这种心态,好像也是出于“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很常见,在很多情况下是默认地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地存在的。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不幸福的感觉。
下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某人对他人的对于事实的陈述表示反对,而陈述本身是无法被推翻的,那么他作出反对的假设是基于他内心的东西,他认为如何如何,而事实可能并不如此。某种表现是,听了别人的陈述后认为,“(你……)肯定是……”,“……必然……”等,这同样是“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对这种情况,我只能一笑而过,毕竟这是只是他人的想法,即使是愚蠢,也不是自己的。甚至为之辩解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假设的是没有办法从外面来直接论证的,可能只有等他自己发现了。
在完成了上面的思考中我发现:
如果能够不断超越知的幻影和无知的阴影,可能获得人类真正希望得到的,真正的欲求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幸福。为此我要谦逊。
我不知道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外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是根据外部现象取其一端吗?
内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人自己心中的方向是否可以自行定义,自行调节呢?
一般情况下,人知道这些吗?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sunline 。 想看书来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中国人很喜欢“尊师重教”,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
下面3段摘自《西方的智慧》罗素,P81有删改。
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有些东西确实是必须传播的。但教师既不是惟一期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和古希腊相比,这一点在今天尤为明显,因为那时的书面资料远比现在少,找起来更困难。而我们今天则有理由说,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收集信息,和过去相比,教师更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这种观念要归功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早就明白了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教师该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
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