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那就是理想的目光与目标的行动是一种正比关系,两者同时附和增长,当你拥有一颗恒心顽强地去追求这个理想,还没有达到目标时,或目标还没有达到理想成熟时,这很可能就是距离目标不远了,那就要用耐心来弥补这一段还未走完的过程。
但是耐心决不是守株待兔的等待,它是一种正在追求奋进中的承受力,是经得起一切的阻碍、坎坷、艰辛的。
从浅浮的角度中说:“耐心中是为了能达到心目中的那种目标过程而已,可人们往往忽略了耐尽的全面性的真谛原理,持久地保持耐心迈进,它不仅可以达到你所想到的目标之处,还可以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另一种真知的领悟。”
有本书中写过这么一则故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还精通一项不为常知的艺术,就是他一生酷爱的弹琴唱歌,还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
孔子从小就喜好弹琴,由于他善于钻研,勤于思考,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于是二十九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父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听到他整夜地练着,和蔼地对孔子说:“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练了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它的规律,但是,我的心灵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仍需要再练。” 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过一个象孔子这么执着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练琴神情庄重,便凝神听孔子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神来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拔,他的琴技很快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至今偶然流传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获麟操》《猗兰操》就是孔子创作的。
从孔子学琴的故事是我们领悟到耐心如此神奇惊人,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写下的那句格言。
耐心是理想的接力捧,它可以反反复复永无止境地使用,当你习惯地坚持使用它时,它会把你带入更睿深的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
计划——人生天堂的云梯
有条理地安排生活
更轻松地排除负担
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会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繁锁,复杂的事,而弄昏了头脑,总觉得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工作与工作份外的事,甚至有再多的时间,都有许疏漏的事忘了做。因此,而导致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压力太大,有时看见别人轻松的生活有一种敬佩羡慕的感觉,总想让自己换一种环境生活,想象生活在自己所需要许许多多的憧憬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着。
一直想早日实现心目中的渴望梦想,可是却因为自己没有头绪的努力追求与梦想,目标中没有一定的办事效率,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失败,这就是没有计划的原因所在。
谈起计划的愿望,在毛主席的实践论中谈道:“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生产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它们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上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在脑于中运用概念以后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谈道。“凡事预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