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作品:1839
作者:引弓
内容简介:
19世纪,天命扩张,群雄并起。而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王朝还在闭关锁国中沉睡。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而永载史册的鸦片战争即将爆发,穿越者在这三千年未有的大时代中将何去何从。
正文
1839 乱局的开始
9月4日 驳火
“李少爷,我们到九龙外海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听见了望手的话,李颖修跑上船头,一边说道:“把千里镜拿过来,让我望望。哎,在欧洲跑了大半年了,真是想家啊。”
这时候,旁边一个师爷打趣说:“李少爷,您也会想家,我们东家把这么大的生意交给您,看重的就是您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记挂的好大心胸啊。”
“也是啊,到了广州,先给你们十三行报账。我和我这些兄弟在海上风吹日晒的,你们十三行就坐着收钱啊。”
师爷讪讪的一笑,说:“李少爷,您起家的本钱,还不是我们卢老板召集十三行给您筹集的。我们卢老板,可看重您啊。”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17世纪后期,清国康熙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以“广州十三行”统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这师爷口中的卢老板,就是卢文锦了。
十三行虽然垄断了清朝的对外贸易,却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远在欧洲那一头的利润,直流口水,却吃不到口里。可就在8年前,年仅16岁的李颖修,一文不名,无亲无故,地底下冒出来的一般,直接跑到卢公馆递帖子,说自己可以到欧洲跑船,希望十三行能够入股。详谈之下,李颖修自称是在欧洲出生的,不算清国人,可以像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一样做海贸生意,他通英语和法语,欧洲各大港口,地头都熟。十三行的东家们眼热欧洲海贸的好大利润,就拿了一笔钱出来,给李颖修置办了海船,雇佣了水手,讲好了跑船的利润,李颖修得4成,几个出钱的东家共得6成。
李氏船行是唯一在清国、欧洲航线上“两头熟”的航运公司。由于是十三行直接入股的,李颖修总是可以拿到最低价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象牙雕等工艺品。由此,李氏船行越做越大,每年出海两次,运回来的都是一箱一箱的白银甚至黄金,虽然欧洲的工业制品在清国销量不大。李颖修也成为英印航线上首屈一指的大航商。有人说,李颖修完全可以用自家的黄金造一艘金海船了,十三行也从李氏船行赚得满钵满盆。
李颖修没搭理师爷,继续用千里镜在海面上望着,突然叫了一声:“听!什么声音。”
众人都不敢说话,屏息静气聆听了半晌。
“嗵……嗵嗵……”海天之际,传来绵绵不绝的响声,如同在焖罐中打鼓一样。
“是炮声。”李颖修肯定的说。
“不知道剿海盗还是缉私。”
“海盗也好,缉私船也好,哪有这么强的火力,广东水师也没有。”李颖修说道“快,向着炮声去,了望手注意了。”
帆开始鼓动,船微微转向。船向着炮声传来的方向靠拢。
了望手循着炮声的方向望去,“好像是军舰,少爷。”
“对对,军舰,挂英国旗的。”
“两艘大舰,一艘火轮,还有两艘从大舰上放下来的哨艇。”
“那几艘是什么?”李颖修问。
“挂的是大清的黄龙旗啊,还有大鹏旗。”
“广东水师的大鹏营?”
“没错,赖恩爵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