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传--奇 > 第17部分

第17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我用什么呀?”

苏雪奇等马鸣发完牢骚,笑着对他说:“早就料到会这样了,现在只是真的发现是这样而已。慢慢你就习惯了,自己努力点,凭你的聪明和好学,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应付现在的工作了。只有毛笔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成的,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只有每天多花点时间勤加练习了。”

马鸣听苏雪奇这样说,便说:“苏姐,我真佩服你,什么时候都这样不温不火的。”

苏雪奇又笑了笑,说:“你这是在变相说我性格温吞。”

马鸣说:“我可不敢这样说你。你要是性格温吞,估计这世上也就没有几个人性格温吞了。说句实话,苏姐你别不爱听。我觉得你是那种平时没事的时候怎么都行,但是遇上什么事的时候,非常较真,非常讲原则的一个人。”

苏雪奇看了看马鸣,问道:“你观察得还挺仔细的嘛。遇事讲原则不好吗?”

“不是不好,我没说不好。我只是说苏姐是这样的人。换句话说,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苏雪奇不置可否地笑了两声,将这段谈话及时结束。

苏雪奇一向认为,如果两个人观点出现分歧、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与工作无关,与原则无关时,那么她就选择沉默,因为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虽然这样做会令对方有短暂的不舒服的感觉,但是这总好过两个人争到脸红脖子粗,伤了感情更好。

这么说来,苏雪奇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她在大部分时候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清醒地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不能简单地用对或者错去衡量的。因此她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可以早点做,什么事情不妨晚点做。这样的人在很多人看来是可怕的,因为活得太清醒,活得太聪明。

苏雪奇并不太在意别人到底怎么看自己,只要她认定了是对的事情,她会坦然地去做,去坚持。当然这并不代表她自负,如果别人有足够的理由说服她,她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

苏雪奇的理性,与其说来自于她的理智,倒不如说来自她的知识、阅历,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勤于思考。但是苏雪奇绝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人,她更是一个感性的人,只不过这种感性她平时不大向不熟识的人表露。她自觉地在二十八岁以后放弃了装嫩和小女生的娇嗔,把自己全身上下由里及外都装扮成社会想象和需要的样子。但是,她一样会在私人时间里看文艺小说,一样会在逛街的时候买回一些小女生的东西收在抽屉里,一样会专门去超市买些猫粮、火腿肠带给路边的流浪猫,一样会看到午夜大街的乞丐时往他的钱罐里扔一块钱,一样会一边吃着冰淇淋一边憧憬未来……苏雪奇觉得她在工作上是三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而她在生活中则是三十岁的人,二十五岁的心。

马鸣见苏雪奇不再接自己的话,觉得无趣,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去换衣服。马鸣把外面的白布长袍脱下来,只穿里面的汗衫,然后双手支地,趴下开始做俯卧撑。每天二十个俯卧撑是他从高中时代就养成的习惯,后来大学时又加上一个举哑铃,每天左右手各五十个。

来到宋代以后,马鸣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仔细地听每一个人说话,因为如果稍一走神,那宋代的河南话他就再也听不明白了;不仅如此,他还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别的他不知道,但是从小到大电视剧没少给他长记性——这古代的皇帝和官员可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的,古代不比现代,他可不能一不留神把小命丢了;最近,他又多了一件尤其烦恼的事,那就是他的工作。在这个时代,他实在算得上是半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了,每天一些简单的书信文书,他都要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去弄懂意思,然后再去想应该怎么回复,想好之后还要央求别人代为执笔。这对他的尊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一种耻辱。可是他没有办法,目前来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一个水平,他只能这样做,除此别无选择。他不能任性地说,既然他做得不顺手,那么他干脆放弃了,不干了。因为这里是宋代,他在这里没有退路,没有家人,没有人会在他落难时施以援手。在这个时代里,他唯一一个可以信赖可以依赖的人就是苏雪奇,不过可惜的是,她看起来处境比自己更糟糕。自己至少还可以谋到一个职位,维持生计,但是,苏雪奇身为女人,在这样的时代里,她做不了什么。也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代里,他和苏雪奇这两个本来没有什么深刻关系的人,却要结成最亲密的关系,互助互爱。而且,他作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