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游戏竞技 > 王莽篡汉传 > 第34部分

第34部分(第1/4 页)

目录
最新游戏竞技小说: 全民庇护所,你在末世当大爹?末日灾变:我打造究极安全屋足球的眼泪山的那边,刻着巅峰IG之名!全球灾变,开局转职巫妖王极寒末日:我的神话避难所全球天灾:打造神话避难所诡异:快跑,他踏马开了!王者:英雄超标?我真拿他上分!反派:冰封末日开局抢夺安全屋全民:死灵法师,站着就是输出LOL:超神之路恶魔猎手说好练武,你一拳爆星什么鬼?nba:我狂暴后卫,暴打库里网游:虫神炮手,主宰星河萌学园:我好像不是路人科技争锋从融合时空记忆开始超时空teacher之城市之光从甲午开始杀敌爆装

绿谰庸ψ园恋淖鞣纾�幌蛞岳淳凸⒐⒂诨常�苁遣宦��獯纬绿婪缸铮�锖馊衔�ρ细裰葱蟹�桑�铣统绿馈�

匡衡在中华文明史上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凿壁偷光”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他是《诗经》专家,身为丞相,在朝中自有巨大的影响力。况且刘骜才刚刚即位,对欺君这样的严重罪行若不加以严惩,势必损害新皇权威,这是极坏的政治影响。因此,朝中大臣绝大多数都赞成匡衡的意见,认为应治陈汤死罪。

时为太中大夫的谷永上书:“陈汤之功,永垂千古。《周书》上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今皇上初登基,不宜杀功臣。虽陈汤犯下死罪,乃念其功,亟请皇上开恩,特赦其罪。”

刘骜自小对陈汤就很敬仰的,这是小男孩对大英雄常会怀有的钦佩之情。谷永的奏折其实是说到刘骜心里去了,他立即准奏,把陈汤从狱中释放出来,只是削了他的爵位。后来陈汤再立新功,刘骜便立即加官晋爵,重新起用他。可惜,陈汤始终是改不掉自己的老毛病,还是犯下了严重的贪腐罪行,刘骜不得不把他贬出京师。数年后,刘骜又再特赦陈汤,让他返回长安养老。

建始四年,黄河决堤,河水泛滥东下,东郡、平原、济南、千乘以及兖、豫一带,30余县遭受水灾。大将军王凤向刘骜推荐校尉王延世领命治水,此前,王延世还没什么特别事迹。刘骜大胆任命王延世为河堤使者,全权负责治河任务。这固然有王凤的推荐,不过,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刘骜珍爱人才,知人善任。因为是皇帝的全权使者,王延世便有了调动地方一切资源的权力。他组建庞大的民工队伍,在黄河上大战数十日,不辱使命,堵住决口。

刘骜接到捷报,即下诏晋王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同时,改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以作纪念。在奖励功臣方面,刘骜是从不吝啬的。而皇上为一个臣子的功勋把年号也改了,对一位臣子来说,恐怕也是最高的精神奖励了吧。

刘骜不惜花费巨资治理黄河,是因为他一直想彻底解决黄河问题,为沿岸百姓带来安宁。他特首设河堤都尉一职,专人专管,使治理黄河的工作常规化。首任河堤都尉许商,也是个非凡的人物,他既是《尚书》专家,又擅长算术,可说文理皆通,既是个专家型人才,又是个通用型人才。刘骜看中许商的,也正是这点。许商上任后即去治理年年暴发灾情的夹马河段,他花了三年时间疏通河道,使洪水能直通渤海而不再泛滥。人们纪念许商的功绩,将夹马河改名为商河。可见,刘骜立志治理黄河的努力,还是取得相当成功。

渴求人才,刘骜也从不掩饰。他一再对朝臣们说:“《书》不云乎?当我主持国政,若身边没有老臣,没有贤者相辅弼,那是我没有加以重视的罪过。因此,我是希望各位公卿,能为朕举荐贤良方正,举荐能直言极谏之士。不问年龄,不问出身。切勿如《书》中所谴责的:‘女无面从,退有后言。’”

说起上来,刘骜一方面珍爱人才,另一方面对人才又感到头痛。因为,朝中的贪腐问题已经相当严重,陈汤是因这个问题而栽倒,而他的对头匡衡,同样是因贪腐栽倒。所以,当母亲跟他谈到成都侯王商对王莽的推荐时,刘骜脑海里一下子闪过了一个念头。他是个可重用之才吗?

在外臣不断被牵涉入贪腐问题时,重用外戚,也许是解决贪腐问题的一条道路。在朝中,人们在不经意间,不时会赞扬王莽几句,对他的学识、他的风度和他的工作态度表示欣赏。在同辈外戚中,王莽可说是出类拔萃的了,虽然现在还没什么特别事迹,不过,应是可重用之才。

早朝。刘骜处理众大臣呈上的各方文牒。今天的消息不好,让刘骜心情沉重,眉心紧锁。眼前这一大叠奏折,都在报着各地灾情。又犯水灾了,勃海、清河、信都河相继湓溢,淹了三十一座县邑,官亭民舍四万余所。他一心要治理黄河的努力,总是不断地受到打击。唯一的安慰是今年的灾情有所减弱。

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前往灾区视察,在如何治灾救灾问题上,两人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孙禁建议凿河改道,采取积极的治灾措施。但许商认为由于地势原因,凿河意义不大,建议迁出灾民。他们没法取得一致意见,把分歧上报到朝庭。刘骜询问众人的意见,在他心目中,更倾向于孙禁的办法。

但众位公卿却更认同许商的观点。

谷永说:“黄河是中国的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如今各地河水溃溢横流,漂没陵

目录
七零纪事凶兽横行博尔赫斯交易夫妻(瓶邪)张医师,请自重世界金融五百年
返回顶部